简析国内产业园发展模式与变动趋势

一、前言

1、产业园定义及分类

产业园指某产业的聚集区,它一般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是相关企业走向产业化道路所形成的的特殊区位环境。其细分领域十分丰富,包括但不限于: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物流园区、创意产业园等。

2、我国产业园发展历程简述

作为承载不同产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产业园的兴起离不开经济与生产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出现产业园之前,由政府政策主导建设的工业园依靠低廉地租与政策扶持吸引了大批企业,形成了早期的工业聚集地。但其园区规划往往以生产厂房、办公楼为主,缺乏生活配套。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集群转变,相关配套设施也从最基本的生产性服务配套扩展到完备的生活服务配套¹,传统的工业园便慢慢演变为集生产、办公、娱乐、生活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

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演变,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要素聚集阶段,其主要产业类型为低端制造业,相关功能设施以生产为主,基本无生活配套;第二阶段为产业主导阶段,其主要产业类型由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过渡,并出现了一定量的住宅配套设置;第三阶段为产业链化阶段,其主要产业类型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功能设施中技术研发、商务办公、生活配套等重要性逐渐超过生产功能;第四阶段为产城融合阶段,其产业类型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知识型、服务型、研发型企业成为此阶段的新生势力,餐饮、文娱、商务、教育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服务日益完善,在数字化平台的融合作用下,产业园正成为产业升级、人居配套、社会服务等多方位功能的综合体。

本文从我国产业园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着手,总结出其发展模式与变动趋势,并通过现阶段产业园的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国内产业园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我国产业园各阶段发展模式

1、要素聚集阶段

该阶段最早可追溯至1984年,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下,国内14个沿海城市成立了我国最早一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并渐渐形成了以工业园区为主的粗放型产业园。此阶段的发展模式主要为政府主导的外生干预型。首先由政府制定、实施相关的产业优惠政策,并为产业园区的初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土地,聚集生产设备、劳动力等诸多生产要素²,之后便由政府主导园区运营,帮助园区快速发展。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在产业园区成长初期,有着直接有效的带动作用,帮助我国快速建立起了一大批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园区,弥补了相关产业的空缺。然而,随着国内经济基础与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政府的过多干预必然会与产业发展要求的效率提高产生冲突,这便为产业园的下一发展阶段埋下了伏笔。

2、产业主导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优点逐渐显露并成功推动各行各业飞速发展。此时,由政府主导的产业园已不再具备以往的压倒性优势,以市场为主导的内生自持型成为我国产业园第二阶段的发展模式。该阶段的主导力量变成了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企业或民间组织,得益于摒弃了以往的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企业主体得到了充分的经营自由度,以营利为目的的产业园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初步释放,国内开始出现以行业集聚为主的软件园、设计园、文化园等,和以个体经营为主的产业园区。但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主导下的产业园区易出现相关市场乱象,若谋求进一步发展,仍离不开一定的政府监管。

3、产业链化阶段

基于要素聚集阶段和产业主导阶段的沉淀,我国产业园迎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模式为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的内外兼顾型,汲取了前两种发展模式的优点,由政府牵头整合产业链相关企业、规范相关市场规则,同时由市场经济保证产业园区的高效运行,促进园区企业与园区间、园区与产业链的可持续互动发展。在此模式下,我国产业园逐步实现了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高端制造业成为国内产业园的最主要构成,技术研发、企业孵化等产业比重也稳步提升。但此阶段产业结构同质化、资源配置不合理、园区基础设施及服务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也极大制约了我国产业园的进一步升级。

4、产城融合阶段

产城融合是我国产业园近年来出现的新趋势,它的产生得益于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与现代化城镇化建设,为传统产业园区的诸多弊端提出了解决思路。通过创新导向带动园区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园区设施服务管理的平台化、智能化,规划完整社区功能以丰富园区价值,打造职住平衡、主体多元的产城融合产业园,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人居环境配套和社会服务保障的高度统一。当然,该阶段由于发展时期较短,难免也会存在一定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将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对比,发现问题并探究对策。

三、现阶段简析(以高新区、经开区为例)

1、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产值规模及其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科技部、商务部)

作为我国产业园的主要构成部分,近五年来,我国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即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总值持续走高,二者生产总值占GDP比重也快速提升,这表明以高新区、经开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经济在我国正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出了重要力量。

其中,国家级高新区的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经开区,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国内产业园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将在未来成为产业园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此外,二者在2020年疫情爆发、GDP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并未出现增长放缓的迹象,表明以高新区、经开区为代表的产业园经济具有较强的发展韧性,依靠集聚效应抵御市场不利因素。

2、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数量

(数据来源:科技部、商务部)

2012年以来,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规模总体呈扩张状态,表明产业园的发展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与认可。但二者数量变化皆在一定年份出现停滞,如高新区自2018年以来保持169个,经开区在2015-2018年保持219个,这表明我国以高新区、经开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审批规划、资源配置、发展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3、国家级高新区各指标区域分布

 (数据来源:科技部)

从2020年我国国家级高新区的区域数量占比来看,东部地区为51%,中西部地区为26%、23%,这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产业转型升级水平较高有直接关系。但从2020年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区域产值占比、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来看,东部地区的占比份额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63.7%、72.3%,这表明我国以高新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发展存在着较明显的区域间失衡现象,且东部地区的产业园竞争力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有可能产生资源挤出效应、以及中西部产业园低质量发展的问题。

4、江苏、浙江省各类开发区数量对比

(数据来源:科技部)

江苏省、浙江省为我国国家级产业园区数量最多的两个省份,通过两者的部分产业园区数量对比图,不难发现省级开发区数量远超国家级产业园区,然而实际上省级开发区所能创造的经济效益却远低于国家级产业园区,据统计,江苏省104个省级开发区产值之和低于该省国家级产业园区产值总额的20%。这表明我国产业园区的建设存在各等级园区发展失衡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仅仅下放至省级园区级别,若论及市县级产业园,则发展失衡将更加凸显。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产业园建设可能存在隐藏的同质化问题,不利于集中资源配置,稀释整体发展质量。

 四、未来发展趋势

1、行业市场化

市场经济是充分激发产业园主体活力的必备条件之一,只有给予园区企业足够的经营自主权,才能唤起我国产业园的自主创新动力,进一步拉动园区经济效益增长、促进国内产业园发展,进而快速增强我国产业园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产业园区运营与资源配置效率,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政府监督为保障的产业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³,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我国产业园整体发展质量。

2、布局均衡化

目前我国产业园的布局存在着较明显的东中西部分布、及各级产业园资源分布失衡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产业园、国家级产业园有着先发优势,较早的发展使其积累了一定的产业经济底蕴,更易吸引到生产要素的聚集。而随着党的二十大圆满成功,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发展策略将带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生产水平快速提高,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为当地产业园腾飞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国内产业园的均衡发展,实现相关资源优化配置。

3、功能融合化

随着我国产业园区发展至新阶段,其竞争力的关键也发生一定改变。技术服务、高端制造类产业占比的快速升高,使得人才、技术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而只有注重入驻企业、人才的园区配套体验,满足产业、人居、城市的和谐互动,才能长期吸引人才、技术要素的聚集,实现产业园的持续、创新发展。这就要求以产业园和城市功能区为双核心,将生产研发、商业活动、生活需求、文娱空间等进行高度融合,赋予产业园一定的社区化属性,打造富有文化精神内核的产城融合产业园。

4、运营数字化

在世界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国内产业数字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产业园区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培育新兴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更是推动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³。未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在产业园区的进一步深度融合、应用,将为我国产业园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活力。通过数字化技术支撑、软硬件设施配套、数据要素积累,可为园区企业和产业链提供高效智能的数字化管理服务,并通过数字化平台加深高新企业间的技术资源共享、协助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构建新阶段下协同发展的智慧园区新生态。


参考文献:

【1】张馨月,姜文艺.我国新时期新型产业园区发展趋势与空间设计策略初探[J].城市建筑,2020:64-67.

【2】魏利,王玉光.浅议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及规划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62.

【3】李立威.依托产业园区协同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R].北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社科,北京联合大学,2021.

在线客服